位于广东阳江的海陵岛已经显露夏日的气息,不少游客来到这个海岛享受阳光沙滩和碧波无垠的南海。在海滩边,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是游客必选的“打卡点”。博物馆内,悄悄陈列的“南海Ⅰ号”近期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。
5月初揭晓的2019年度天下十大考古新发现,广东“南海Ⅰ号”南宋沉船水下考古挖掘项目入选。
这是一艘在考古业内鼎鼎有名的古船。1987年,这艘沉睡了800余年、满载货物的沉船进入人们视野。彼时中国水下考古刚刚起步,面临“南海Ⅰ号”,考昔人并无十足的掌握。今后,经由多年的水下考古培训与项目履历积累,专家最终提出了一个勇敢的方案——整体打捞。
2007年,经由被业内认为是“前无昔人”的整体打捞和迁徙式珍爱之后,“南海Ⅰ号”被安置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“水晶宫”内,举行珍爱、挖掘、展示一体的考古事情。今后,考古挖掘项目组先后开展两次试挖掘,最终确定以“饱水挖掘方式”实行考古挖掘。
2019年,“南海Ⅰ号”船舱内货物清算完毕,文物总数跨越18万件(套),包罗各种金、银、铜、铅、锡等金属器,竹木漆器、玻璃器及人类骨骼、矿石标本、动植物遗存等,其中尤以铁器、瓷器为大宗。
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、“南海Ⅰ号”珍爱挖掘项目领队崔勇先容,由于“南海Ⅰ号”接纳的是亘古未有的整体打捞方式,对船体的考古挖掘历程也是在验证这一打捞是否乐成。2019年对船舱内部清算完成,发现了完整的船底,没有由于整体打捞受到破坏,因此才可以确定整体打捞从方案到实行是乐成的。
“若以后再有保留较好的沉船,‘南海Ⅰ号’的模式是可以借鉴的。但具体方式不是最主要的,目的照样最大限度提取信息。”崔勇说。
“‘南海Ⅰ号’对中国水下考古的开创性意义,或可与殷墟对于中国陆地考古的开创性意义相媲美。”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庆伟说。业内专家评价,“南海Ⅰ号”整体打捞和珍爱挖掘事情随同我国水下考古30余年生长历程,是我国水下考古事业快速生长的缩影,堪称天下水下文化遗产珍爱的典型之作。
现在“南海Ⅰ号”考古挖掘进入最后阶段,文物清算从船体内侧转向外侧,预计将于2021年正式完成考古挖掘。
“再过两年我就要退休了,有幸能看到这艘船挖掘完成。而这个项目的珍爱、研究完成,还需要未来几代水下考古事情者、文物珍爱事情者继续接力。”崔勇说。
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珍爱修复所副所长、“南海Ⅰ号”珍爱挖掘项目珍爱组组长李乃胜先容,由于古船历经800余年海水侵蚀,加上大量铁器凝聚物的锈蚀污染,船体构件较为懦弱。“‘南海Ⅰ号’船体是所有文物中价值最大、也是珍爱难度最大的。它像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,珍爱起来极具挑战性,但值得去做。”